<<定风波>>苏轼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6 00:44:23
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"足征是翁坦荡之怀,任天而动"且"能道眼前景,以曲笔写胸臆"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"以曲笔写胸臆"的?
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,有人认为是"旷达人语",也有人任务是"归隐之语".任选其一解释?

苏轼《定风波》词;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行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这首词表面的意思是:他与几个朋友在田间行走,忽然风吹雨打。那几个人都打起伞或雨衣,而苏轼却任凭风吹雨打,继续吟啸前行。一会儿雨过天晴,山头又见斜阳,风也没了,雨也停了。更深层的意思是:这首词的上阕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界上的风雨,表现了作者信佛参禅后的履险如夷、不为忧患所动摇的理念。同时也展现了他信佛习禅后的那种“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”的三层递进的观念和境界。在这首词里,他集中了三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旷达形象:一是“何妨吟啸且徐行”,二是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,三是“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这都是他最得意的豪放旷达行为,自然也是他最理想的内心世界的变化。他把这些自己到黄州后的思想变化浓缩在半阕词里,是要塑造一个归隐者的旷达形象。词的下阕进一步深化主题,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,表现自已不以物喜、不以己悲,忧乐两忘的胸怀。这首词的高妙处就在于并没有接着写出自己因春风斜照而得到温暖,而是笔锋一转,宕出这意外的、极富人生哲理的诗句: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也就是说,回首来路,所有的风雨或晴朗,都算不了什么!与自己也没有任何阻碍,他已经把万事万物看透了。如此平静乐观的心境,即是历经风雨中后的领悟,也是他以后追求的目标和人生境界。所以正确理解这三句词,是鉴赏这首作品的关键。所谓“向来萧瑟处”,指自已刚刚经历之处——既包括风雨袭打过的林间小路,也包括铺满夕阳的田间阡陌,同时是暗指刚刚经历的乌台诗案;所谓“归去”,是指上文所说的“风雨”、“微冷”和“斜照”,亦即令人所忧所喜的一切外在条件都不复存在了,包括那些莫须有的罪名,以及宦海沉浮,早已置之度外;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?只有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了,好象刚才什么都没发生。换言之,即使发生过,但对我来说也无所谓,一切都是无差别的境界。这就比按常规思路写如何不把风雨放在心里,如何在风雨后因遇到温暖而感到欣慰要深刻得多、旷达得多。因为那样写等于承认风雨终究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。而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,即等于说只要自己对一切逍遥自得,安之若素,那么世间的一切现象在自已的胸中都是一样的,本无什么